回复: 救救我妈妈
laoou62 于 2003-1-17 20:37:58 发表在:癌症论坛
“招安”抗癌疗法简介
一、“招安”抗癌疗法简介
(1)“招安”抗癌思维产生的医学实验经过与相关生物医学科学理论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致力于寻找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希翼由此找出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以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等所创立的、堪称二十世纪生物医学科学发展史上里程碑的细胞凋亡学说认为:多细胞生物体自身稳定性的维持,取决于机体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凋亡不足或过度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这种平衡失调,形成细胞增殖大于细胞凋亡的结果;而细胞凋亡(Apoptosis)又是在基因的调控下完成的。因此,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基因的活动有关的。
那么,在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是何类基因在起作用呢?早在细胞凋亡探索研究成为一种理论学说诞生之前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就有学者以科学设想的形式提出:“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被激活的基因可能是正常基因”。但是这个观点在当时由于没有实验研究的支持而未能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到了一九七六年,美国科学家Bishop和Varms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鸡Rous肉瘤病毒中的Src基因不是逆转录病毒固有的,而是来自宿主细胞基因组的Src基因。这两位科学家用科学实验证实了“致癌基因是正常基因”的观点,并因此而荣膺了八九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自毕、瓦二氏的研究成果出来之后不久,科学家们又发现:Src基因广泛分布于生物界——从单细胞酵母、无脊椎生物果蝇到脊椎动物乃至人类的正常细胞都存在着这类基因。这类基因的产物对细胞的正常生长、繁殖、发育和分化都起着精密的调控作用。导致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促进细胞恶变为癌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基因结构的变异或表达上的失控。根据上述理论,又有学者推测:“细胞的恶变具有潜在的可逆性”,“为肿瘤开辟一条完全新的治疗途径是可能的”。许许多多的医学专家学者根据这种理论推测,作了长期、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就如何使细胞癌变过程发生逆转这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既然致癌基因是正常基因,那么,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应该是同源的。但是,为什么有些人患癌而另外一些人不患癌?有些人患了癌不治自愈,而大多数癌症病人则用尽各种治疗手段处理后仍然逃避不了癌症复发的厄运?所有这些疑问都是医学家们日以继夜攻坚的难题。在这些疑问中,经过各种方式方法检查确诊为癌而又未经抗癌治疗却“自愈”这一临床现象引起医学家们极大的关注,他们力图由此找出征服癌症的突破口。科学家们经过对近百年来全世界所报道的五百余例“不治自愈”癌症患者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患了癌“不治自愈”的病人不是“不治”,而是通过特殊的形式来“自治”(Self-rule)——他们当中有些人加患了持续性高热性疾病、有些人是迁出了原来的生活环境、有些人则是精神因素的彻底改变等等使体内的生理生化环境和代谢环境都发生了不利于肿瘤细胞生长繁殖的改变。我们认为:这些变化实际上是生命体内自我改造、自我调节、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过程。从细胞恶变的根源来说,这种体内代谢环境的自我调节与修复才是对癌症的真正根治!可惜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能巧碰这种好运,如果能用人为的办法来为所有的癌症患者“复制”这种好运,那将为人类征服恶性肿瘤另辟一条充满希望的蹊径!
医学理论研究与医疗实践证明:癌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长期相互作用的渐变过程,导致这种病理过程的根源是细胞生存环境由正常而有秩序的状态向非正常而无秩序状态的演变。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描述机体细胞癌变过程是最恰如其份的了。而细胞的癌变,不管是因为基因结构的改变还是基因表达上的失控所致,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基因在生命代谢过程中受到来自生活环境和代谢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癌因素的长期反复打击和损伤的结果。基因,这个掌握生物遗传密码的DNA片段,不管是其本身通过转录、复制来更新换代以维持其正常结构和数量,还是基因的正常表达、基因产物对机体细胞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作用、代谢过程中将氨基酸残基组成蛋白质的各级功能结构等等过程,都需要通过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作用来实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白川英树说过这样一句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然活动和生命活动都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生命体比喻为一个“纷繁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堆”,用特殊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来理解和剖析生命现象。众所周知,化学反应中的各种不同类型催化剂是需要在各自特定的温度、酸碱度、压强等等环境条件下发挥作用的。生物体内的酶,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种活性旦白质,所以对代谢环境的要求更加苛刻、严谨;生物在遗传和进化过程中为酶创造和保留了这样的代谢环境,这是大自然对生命体的造化。科学家们经过对细胞凋亡与T、B淋巴细胞的发育关系的实验研究发现:对细胞内外环境进行调整将可导致基因重排,从而出现有利或有害于机体的生命活动。手术切除是现行的治疗肿瘤最有效的方法,许多病例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除了尽可能将肉眼见到的认为不健康组织全部切除干净、对不管有无转移的周围淋巴结均预防性清除外,还要对四周切缘健康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病检和常规病检证实没有肿瘤细胞残留后才结束手术;虽然如此仍不放心,术后又常规进行一到二次的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可以说想到的或能做到的都做了,应该是万无一失了!但是过后不久,又在原来部位附近形成新的肿瘤,而不是在远处的淋巴结形成转移病灶。所以,因为“术中漏网在淋巴系统的肿瘤细胞东山再起”而造成术后肿瘤复发的说法似乎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有趣的是一些身为医务人员的乳腺癌患者,意识到此病与雌激素代谢紊乱有关,因此,在手术切除乳房的同时,将健康的子宫、卵巢及其附件一并切除,术后并不加以放、化疗,但却获得根治。这类临床现象给医务工作者一个很好的警示:根治肿瘤不是把肿瘤细胞杀完了事,而是要清除导致肿瘤滋长的环境因素。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便有还没有被发现或被杀灭的肿瘤细胞残留,也会因为失去它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走向自行凋亡。从这些医学实验研究和医学实践所见到的临床现象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正常的生理生化环境与代谢环境是基因正常结构的维持与基因正常表达的根本保证。细胞的癌变是被异常的代谢环境“逼上梁山”的结果。既然正常细胞癌变过程是被动的,那么,如果用人为的办法将致癌因素解除、修复机体的正常代谢环境和生理生化环境,使各种酶的结构与活力得到恢复、基因的调控机能回归正常轨迹。那么,细胞的癌变过程应该是可以逆转(Backspin)的。反过来说:如果致癌因素不解除,机体的生理生化和代谢环境没有恢复正常,即使我们用尽各种方式方法来把癌细胞“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掉”,但都将因为病人机体内的生理生化和代谢环境仍处于“宜癌”状态而使恶性细胞“前仆后继”,最终难以逃遁癌症复发的厄运。因此,人类要征服癌症,就必须修正现有的抗癌防癌理论思维,重新调整我们现行的防癌抗癌的战略战术,倡导“扬汤去沸”和“釜底抽薪”并举的抗癌方法。因为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只有把西医微观分割性思维方法与中医宏观综合性思维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现代应用研究入手,通过改造体内的生理生化和代谢环境而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方面诱导恶性细胞回归正常代谢轨迹而走向生理性凋亡,另一方面阻断正常细胞恶变途径。如果能配制出同时具有上述两种功能的方剂和方法,那么,医学家们关于“为肿瘤开辟一条完全新的治疗途径”的设想将付诸实践。
医学是一门实验与实践性科学,医学理论的研究是以医疗实践的终端结果来验证的。同样,医疗实践过程中的新发现也可导致新的医学理论思维的萌发。而且,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许多时候这种发现也是来自偶然性因素的。“招安”抗癌思维与“招安”疗法则是我们在烧伤医学实验研究与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偶然发现和萌生的,但是它经过了实践和时间的反复验证。
医学研究,特别是新药新疗法的研究,毫无疑问是工作在各级医学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们份内事。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的普通临床医生,用好现有的医疗技术已算是称职。而我们之所以越位去“多管闲事”,完全是出于对病人的职业责任心和同情心——因为我们离伤病者太近,有更多的机会见到与听到他们的痛苦和要求……。当初,为了解除生活在贫困山区的深度大面积烧、烫伤病员“挖东墙补西墙”的植皮之苦之难,我们不顾烧伤医学专家学者们关于“损伤了的皮肤绝对不能再生,三度烧伤只有通过植皮才能封闭创面”的学术禁令。用超越烧伤医学范围的办法去寻找不须植皮也能治愈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方药。经过十年探索、动物实验、以身试药等艰难历程后终于在九二年获得成效:成功配制了不需要植皮也能治愈面积大于15%的三度烧、烫伤和创疡创面、能使深二度大面积创面治愈后不留疤痕、面部三度烧伤治愈后恢复原有容貌、治疗过程中不需要配用止痛药的純中草药方剂。然而,更令人惊喜的却是烧伤药物研究过程中的“意外收获”——在寻找能直接修复三度烧伤、创疡创面和控制疤痕增生的中草药方剂的研究过程中,意外发现被山区老百姓长期当作健身防病野菜来食用的一些中草药,经过特种方法配制后竟能奇迹般地治愈皮肤增生性恶疮。而所用的药物在现有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中都没有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的记载。此方剂经过中、长期动物毒理试验证明对动物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和重要器官都没有损害作用。以此方为基础,作一些药味加减和炮制方法的改进后用于结肠癌和皮肤癌的治疗取得了预想不到的疗效: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放、化疗所常见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肿瘤的消散与病人的健康状况的恢复同步出现。更令人深思的是:一些有条件作跟踪观察的皮肤癌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分阶段对同一病灶作多次病理活检发现创面细胞发生逆向(Converse)病理改变——由癌→细胞良性增生→正常皮肤,验证了一些科学家们关于“细胞癌变具有潜在的可逆性”的推测!手术、放疗和化疗如果不能完全切除肿瘤组织或在肿瘤组织残存的情况下停止治疗,那么复发和恶化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接受此方剂治疗的一些病人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带瘤停药,停药后作CT或“B”超追踪观察却发现残存于体内的肿瘤组织能自行缓慢消逝。此类病例中,癌症肿块在体内残存时间最长者达三年之久却没有出现对周边组织的浸润、破坏与掠夺等现象,完全丧失了原有的癌的本性。这些临床现象与那些“不治自愈”的癌症患者有着惊人的雷同!这些现象在以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为主导思维的治疗方法上是看不到的。实践证明:对肿瘤细胞采取杀灭或抑制的方法不是治疗肿瘤的唯一办法。依据“致癌基因是正常基因”、细胞癌变是“逼上梁山”的被动行为的理论学说,借用《水浒传》中的“招安”故事名称,我们把这种由对肿瘤细胞没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中草药配制而成、能促使肿瘤细胞发生逆转的治疗方剂称之为“招安”抗癌方剂,相应的治疗方法称之为“招安”疗法,由此萌发的理论思维称之为“招安”抗癌思维。
(2) “招安”抗癌疗法与临床医学实践
“招安”疗法在过去近十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挽救了许多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后仍然复发的中、晚期癌症患者。最早接受“招安”治疗的癌症患者治愈后无病(所有症状完全消失且经过辅助检查证实肿瘤全部消逝)生存期已达七年之久而且目前仍健康生活和工作。以下列出几个典型病例来介绍“招安”疗法情况:
⑴岑艺前,男,就诊时七十一岁,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者浪乡央腊村人。因双侧小腿至足背皮肤进行性溃疡蜕皮不能行走一年,经多方治疗无效而于九六年八月十八日接受“招安”治疗。投药前切取病变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送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病理科作病理检查确诊为“基底细胞癌”。内服、外用“招安”抗癌方剂治疗二十一天开始显效: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生长、创面回缩;治疗到五十天时又在同一部位活检,发现创面细胞发生逆向病理改变:由原来的恶性肿瘤变为“假上皮乳头状瘤样增生”。复检后继续治疗一个半月,创面皮肤完全恢复正常。治愈后至今已有五年多时间,病人仍健康生活并做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未见复发。
⑵林凤阳,女,就诊时六十五岁,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工商银行退休干部。九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为直肠癌并做了根治手术,手术后作连续性规范化疗;九五年底癌症复发并转移到降结肠及子宫。九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在北京三零五医院做扩大根治术,术中将转移到降结肠及子宫的癌肿及相应器官全部切除,并对腹腔内淋巴结进行清除。术后健康状况恢复良好,回桂继续化疗。九六年八月因化疗出现休克反应而改服中药。九六年十月腹痛、便血重新出现,左中下腹部逐渐隆起。十二月十九日病人回原诊医院作“B”超探查发现左中下腹部有一个47×75mm实质性肿块。九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改用“招安”制剂,服药十五天后开始显效:腹部疼痛减轻,食欲改善,睡眠恢复,便血停止,自觉腹部肿块逐渐回缩。治疗到五十天时用手诊已扪不到肿块。九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又回广西区人民医院作“B”超复查,结果是:左中下腹部未探及肿块,肿瘤完全消失。此后用维持量巩固治疗三个月,以后不再作其它抗癌治疗,每隔半年时间到医院复查一次,结论是:一切正常。如今治愈后已过五年,病人仍健康生活,未见复发。
⑶卢国春,男,就诊时六十五岁,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金种山乡岩怀村人。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三日经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确诊为“晚期左上颌窦癌”。因手术切除疗效不肯定而要求用“招安”制剂治疗。入院体检所见:病人消瘦、面色苍白,左侧面部肿胀、左眼球外凸有眼泪外流,左侧鼻腔堵塞并粘有血迹;左颌下淋巴结肿大(3×2•5cm)且固定、变硬,张口不顺;左上颌第二磨牙自然脱落、牙槽骨部分被破坏并粘有新、旧血迹,周边磨牙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自诉乏力、左侧头部胀痛,左眼畏光流泪、复视、失眠、食欲不振。由院外带来的CT片见:左上颌窦腔内填满了肿瘤组织并穿透到窦腔外,窦壁骨质多处被肿瘤组织侵蚀缺损;左眼后窝填满肿瘤组织并把眼球推出眶外,视神经、血管被肿瘤组织压迫。入院前已作西医抗炎和中医药治疗半年毫无效果。九七年八月五日开始使用“招安”抗癌制剂,服药二十五天后发现病状只是停止发展而没有明显好转,家属要求停药观察。停药一周后发现病情恶化而再次服药,继续服药后约十五天左右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头痛、复视与畏光流泪等症状减轻,左颌下淋巴结变软可推动,鼻腔复通,鼻衄停止。服药三个月后所有的症状体征全部消失,作CT复查见:原来突出窦腔外的肿瘤组织全部消失,而窦腔内的肿瘤组织尚有三分之二残留;窦壁骨质及上颌牙槽部分修复;左眼后窝的肿瘤组织全部消散,视神经与血管压迫完全解除,左眼球复位。病人再服药一个月后因症状体征已完全消失,加上其他原因等而要求停药。停药后未发现症状复发,而且还恢复了体力劳动。停药三个月后又回右江医学院作CT复查,发现原来残存在窦腔内的肿瘤组织又进一步缩小,损伤的骨质进一步修复。二零零零年六月二十三日又回右江医学院作CT复查,发现原残存于窦腔内的肿瘤组织基本消逝,所损坏的骨质完全修复而且略有增厚。令人费解的是病人停药后残存的肿瘤组织为何失去原有的癌的本性而且能自行消失?病人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至今已快到五年时间,现在仍健康生活并能从事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未见复发。
⑷卢春林,男,就诊时六十岁,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经济委员会退休干部。二零零零年七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人民医院确诊为“B小细胞恶性淋巴瘤”。经过放、化疗后症状体征缓解,十二月份复发,原有的症状体征重新出现,再次放、化疗无效。二零零一年二月改用“招安”抗癌制剂,一个月后症状改善,三个月后体征完全消失,继续巩固治疗八个月,现在健康状况良好。
⑸韦永祥,男,就诊时五十二岁,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者保乡中学教师。因进行性消瘦、贫血、腹部胀痛、食欲不振、失眠等症三个多月而于二零零一年元月二十一日在广西隆林县人民医院就医。作“B”超检查发现上腹部剑突下有一个大小为13·1×7·4cm、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其内部分布不均匀、与肝胃胰分界尚清的实质性低回声区;肝肾间隙、盆腔内均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最大前后径为3·1cm。医院以⑴、腹腔占位性病变(恶性淋巴瘤?)⑵、腹水原因待查等病收治入院;一周后因病情恶化又转到百色地区人民医院治疗,诊为:⑴、胰腺癌?⑵、淋巴瘤?医院称可以手术探查但疗效不保证。二月十二日病人转回隆林要求用“招安”制剂治疗,为了了解病情发展情况,二月十四日病人回到隆林县人民医院复查发现:腹腔内肿块增大到15·6×9·6cm,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增大了2·5×2·2cm,证明了病情在迅速恶化。二月十四日下午开始服用“招安”制剂,服药前见病人有典型的恶液质体征:面色苍白、消瘦、声嘶力竭、步履艰难,连上检查床都困难;体检见病人腹胀如鼓,全腹都叩出振水音;中上腹部剑突下扪及硬而固定有轻微压痛之拳头样大包块。服药两周后开始显效:腹部胀痛减轻,食欲改善,睡眠改善,面色转红;三周后腹水消失,体力恢复。一个月后作“B”超检查见肿瘤缩小为13×9·4cm。复查后继续治疗两个月,五月二十一日再次复查时发现肿瘤又缩小为6·6×5·4cm。由于症状消失已经有两个月,病人要求停药观察,故从五月二十一日后就不再作任何抗癌治疗。停药后病人的健康状况一直良好,体重、体力、食量都恢复到病前十年的水平;病人自认为比以前年轻了。二零零二年元月三日,在停止抗癌治疗两百二十一天后,病人在给他的医生拜年时送来了一面锦旗和一张“B”超报告单:停药时残存于体内的肿瘤组织又缩小为3·4×2·9cm、且边界清、较规则、其内部分布均匀。不但在临床上、而且辅助检查资料都证明残存的肿块已经丧失了原来恶性肿瘤的本性。对于残留于体内的“肿瘤组织”何时完全消失,我们用定时作“B”超探查来严密观察:2002年6月探查结果:全腹探查找不到原来的肿块,亦未发现其他占位性病变:出于科学的严肃性和慎重起见,对于一次探查结果是肯定还是怀疑?我们选择了后者。因此,2003年元月2日,病人又在同一家医院用同一台机器、由同一位医生检查,结果仍为:肿块完全消失,全腹未发现异常。
疗效再好的药物都不可能给病人终身服用。根据“招安”理论思维,我们认为病人机体内细胞之所以发生癌变,是因为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被致癌因素反复打击导致的细胞生理生化代谢内环境的改变而形成一种“宜癌”状态,迫使正常基因突变或发生异常表达所致。我们用“招安”的办法,借助药物的作用使病人体内被改变了的环境再改变过来而恢复常态。但是,凡是接受“招安”治疗的病人,在疗效出现后都必须按照我们的要求避开我们所知道的各种致癌因素、调整原来的生活习惯或饮食起居。
韦永祥等病人的治疗经过和结果给“招安”抗癌思维及医学实践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站网址:http://laoou62.xiloo.com
咨询电话 :(086)0776-8896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