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发源地:心脏
sheng 于 2002-10-11 12:10:54 发表在:中医论坛
心:心居于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又称为"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血脉全身是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捕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脉,即血脉,又可称经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运行的信道,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有赖于心的正常搏动,因此心脏搏动是否正常至关重要。
心脏的正常搏动,中医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才能使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中正常循行,营养全身,而面色红润,脉象和缓等现象,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如果血衰少,血脉空虚,同样也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正常运行。
其二是心主神志也即主神明,或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形象以及面色、眼神、应答,无不包括其中,也即通常所之"神气"。
狭义的神,则是所主之神志,指人的精神、意义、思维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人体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影响整个人体的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脑对外事物的反映。但在中医中,则将人的精神、意义、思维活动不公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反之失眼,多梦,萎顿,甚至昏迷。
心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喜"有关。藏象学说认为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生,故将五志分属五脏。
五志之中,喜以心为记,一般说来,作为外界信息反馈,属良性刺激,可使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喜乐过度,则又会使心神惮散,而不藏,因而受伤。
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而言,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但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五志过极,均会损伤心神。在窍为舌:在窍,即开窍,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能否正常则有赖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
如心的阳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的阴气不足,则舌质红降瘦。心火上炎则舌红,甚至生疮,若心血瘀阻,则舌质暗柴油或有瘀斑。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则舌卷舌强。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护心脏的作用。
但在藏象学说中,认为包络是心之外围,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包络受病,如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症,称之为"热入心包"。出纳空气的大本营,主治节。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