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负暄和气生


120 于 2000-9-25 0:27:19 发表在:经络论坛

冬日负暄和气生

在我国古代的学术著作《列子》的“杨朱”篇中,有这样一个“野老献曝”的故事,说的是:从前,宋国有个田野老人,穷得只能靠粗麻之衣过冬。太阳出来了,他就跑到屋外去晒太阳以御寒冷。这使他感到十分暖和、舒服,竟不知道天底下还有大厦、暖衣、绵衣、肥鲜之类的好东西。于是他就对老伴说。“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这野老想把晒太阳的暖和、舒服奉献给君王,虽似嫌孤陋寡闻,不识时务,然细想来,他所欲献于君王的“负日之暄”这一做法,还真包含有值得我们探究、借鉴的科学道理呢。

这一故事中所说的“负日之暄”,俗言之就是背对着日光晒太阳,用今天的活来说也就是“日光浴”。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十分推重“负日之暄”这一养生之道,常勤自操练,并深得其惠。他在《负冬曰》一诗中,以欣喜的心情描绘了在冬天晒背全过程中的身心体验,诗云:“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钦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可以说,他能活到七十四岁,得益于冬日之“负暄”大概是并不在其少的。

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太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应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达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扰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认为隆冬时节人的起卧应与太阳的出入相应。曹慈山《老老恒言》也说:“背日光而坐,列子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则更明确地提出了“负日之暄”的健身养生作用及其科学原理。这里强调要背对太阳晒,大概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不宜直对着太阳曝晒,以免阳气过旺,有违阴阳调和的缘故。

大人固宜常晒太阳,小儿也同样需要。唐代孙思貌《千金要方》云:“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令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这就明确地阐述了日光浴对于小儿防治疾病,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日光中主要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三种光线。其中以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为最大,这种光线尽管肉眼不能看到,却能杀死皮肤上的细菌,增加皮肤弹力、光泽和柔软性,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并能刺激机体的造血机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改善体内糖代谢,促进钙、磷代谢和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效地预防软骨病或佝偻病。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增强体质。红外线也是一种不可见光线,它占日光的60%~70%,可透过皮肤到皮下组织,对人体起热刺激作用,从而使血管扩张,加快血液流通,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并可起到消炎镇痛作用。可见光则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太阳光,它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能调节人的情绪,振奋精神,提高人的生活乐趣和工作效率,并改善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

进行日光浴,应特别注意不可过度曝晒,以免紫外线辐射过度引起人体皮肤衰老,甚至罹患皮肤癌。进行日光浴还须注意保护头和眼睛,以免由于过度曝晒引起头晕目眩,倦怠乏力。也不宜在空腹、饱腹和疲劳时进行日光浴,以免引起头晕等不良反应。另外,较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和神经兴奋症患者,对阳光有过敏反应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月经期、分娩后一个月内的妇女,进行日光浴时也须注意不可过度曝晒,以免发生意外。



谨防心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生命的疾病,其中冠心病连同中风、肿瘤,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三大死因。大量临床资料和研究表明,寒冷的气温,特别是当遭受强冷空气袭击,气温变化剧烈时,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明显增加,死亡病人也随之增多。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

为什么寒冷会诱发心脑血管病或使病情加剧呢?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寒冷的气温作用于机体时,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淤血阻滞,从而为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和加剧提供了条件。

现代医学也认为,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失调,使细小动脉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同时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凝时间缩短,血流速度缓慢,容易引起血液淤滞或血管梗塞,从而诱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危重病症。冬季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较其它季节为高,原因就在于此。

《生活与健康》介绍的一份研究资料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我国一些生物学家曾对脑溢血(中风)128例的发病情况进行过研究,发现当天受冷空气影响的有116例,占91% 南宁地区医院调查了92例脑溢血病人,发现他们大都发病于 秋末到次年初春这段时间,其中又以十二月、元月为发病高峰期,而这两个月正是北方强冷空气频繁南侵的月份。由此可见,预防寒冷诱发或加剧心脑血管病,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是何等重要!

那么,如何采取预防措施呢?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保暖尤重足与背

时届寒冬,人们需采取防寒保温措施,增添衣服,但您许还不知道,在人体体表的各个部位中,足部和背部是最注意保暖的。

俗语说:“寒从脚下起”,一旦足部着了凉,很容易引感冒、腹痛、腰腿痛、妇女痛经和泄泻等病症。

现代医学认为,脚掌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少,表面脂肪很薄,保温能力甚差,足部保暖显得尤为重要。还认为,足部着凉受 寒,是人体呼吸道、胃肠道以及其它内脏器官发生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拿感冒来说。人们一般只知道病毒是通过呼吸道传染而得病,却对足部受寒也会引起感冒的理,则知之甚少。

科学研究证明,足部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粘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活动减慢,抵抗力减弱,因而极容易罹患感冒等呼吸系疾病。又由于脚掌密布许多血管 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把脚掌看成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足以说明脚与全身健康的密切关系了。

足部的保暖方法很多,除了下面将要专题介绍的洗脚擦足心外,平时要注意多活动脚部,如参加跑步、竞走和其它各种体育运动。当然,穿着保暖性能好的衣裤、鞋袜,也是十分重要的。

至于背部,亦需特别注意保暖。中医学认为,背部是人体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而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好像“篱笆”一样,起着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当风寒外邪侵人人体时,足太阳经往往首当其冲。因此在寒冬季节,注意背部保暖,以免风寒之邪侵入,是预防疾病特别是防止“风寒感冒”的重要措施之一。这对老人、儿童及体质虚弱的人来说,尤为必要。

《抱朴子》中说:“背宜常暖”,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背部保暖的方法很简单,穿着一件贴身的棉或皮毛背心就行了,睡觉时也要注意不要让背部着凉。



冬令进补贵相宜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把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为明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所以民间流传有“今年进补,明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俗语。

冬令进补,在时间上主要指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而习惯认为冬至前后最为适宜。

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同时,寒冷也影响人体的泌尿系统,排尿增加,随尿排出的钠、钾、钙等无机盐也较多,因此应多吃含钾、钠、钙等无机盐的食物。可多吃蔬菜,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有条件的还可多吃鸡、甲鱼、龟、羊肉、 桂圆、荔枝、胡桃肉、木耳等食品,这些食品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能补充因冬季寒冷而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补虚,对身体虚弱的人尤为适宜。其它还有药酒、药粥等,均可根据各自的体质情况选用。

至于药补,常用的补益中药有:

属补气类的,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适用于气虚不足,面色 白,气短乏力,脾虚泄泻之人;

属养阴补血类的,如生地、阿胶、当归、 枸杞等,适用于面白无华,头晕心悸,口唇苍白,血红蛋 白偏低,妇女月经量少等症状之人。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补品,适用于平素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酸多尿,或男子阳痿等人服用。

值得指出的是,补药也不是随便可用的,当视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而分别选用针对性的补益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强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气虚病人而见体力衰弱,四肢无力,精神疲秋,心慌气短,或年老体弱,或工作过度劳累后周身无力,或慢性病引起的头晕无力等症,均可服用。能够补益元气,增加食欲,促使体力恢复。

又如阿胶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对血虚的人尤为适宜。虚啥补啥,各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用,也可去医院请中医师确诊属于那一类虚证,再选择相应的补药,使补得其所,补而受益。

随着中药制剂的不断改进,各种服用方便的滋补药品纷纷面市,如人参蜂皇浆、双宝素、青春宝、中国花粉等,多不胜数。药补已成为人们所乐用的进补方法。

冬令进补是根据季节特点而创立的一种调养方法,但也不是说每个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进补。年轻体壮无病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不必进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益增强,有的认为既然是补品,那就有益无害,因而随意服用,“无虚滥补”;还有的人求补心切,服用补品“多多益善”,结果不但无益,反而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已经发现有人因服用过多的人参,出现了欣快、烦躁、激动、失眠、腹胀等“人参滥用综合征”,所以一定要注意正确进补。 对于平素胃肠虚弱之人,在进补时应特别注意,不能一味蛮补。因为药物入胃全靠胃肠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药的应有效应。对于这类病人,可先服用些党参、白术、茯苓、苡仁、扁豆、陈皮之类调理胃肠的药物,使胃肠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进服补药。这样机体才能较好地消化吸收。

还需注意的是,有些体质虚弱的人,在感冒或其它急性病期间,应停服补品,待急性病治愈后再继续进补,否则会使病症迁延难愈。冬季在服用滋补佳品的同时,还应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运动的方法可视各人的兴趣爱好不同而定,如太极拳、医疗保健操、练吹字功、散步、打球等,这样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对滋补品的消化吸收,使补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机体很好利用,真正达到补而受益的目的。

   夏季如何养生    


回复:

我 要 发 言

版 面: 经络论坛 *为必填项目 第一次发言自动注册
姓 名: *   密 码:*
Email:
主 题:

*

表 情:
内 容: (最多1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