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中医学与温病论治   三、“温病”论治


sheng 于 2005-1-4 16:28:39 发表在:求医问药

三、“温病”论治

  

以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理论推定“非典”,该病的所有证状,属“温病”范畴。因“温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因传染而漫延,最终酿成瘟疫。

在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了“温病”的病理病机、治法治则。《黄帝内经素问》陈以“温病”之辨;医圣张仲景辨证“温病”,并以有效的方剂进行治疗,《医宗金鉴》更有详论[29]。“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30]。因此,色脉兼参,断病之要。虽有望闻问切四诊,参色脉者,望切而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31],此乃色脉兼参也。“头顶强痛而恶寒”,色也;脉浮,脉也。太阳,膀胱经也,其指膀胱经所病者也。“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32];“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33];“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34]。由此可知,温病者,观其色发热而渴不恶寒;切其脉躁而尺热。“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35],“盖病温必伤金水(即肺、肾)二脏之津液。尺之脉属肾,尺之穴属肺也,此处肌肉热,故知病温”[36]。此色脉所参,温病之纲要也。    温、热同为太阳之病,但脉浮而恶寒者,热病也,伤寒、中风是也;为风邪中卫、寒邪伤荣时而病者也。发热而渴不恶寒、脉躁尺热者,温病也;过时而病者也。可见,同为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却有热病、温病之别。因此,热病、温病不可等而治之。那么,温病之因何在?

  《内经·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37],“伤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温热”[38]。由此可知,所谓温病者,因冬天寒邪伤荣,病邪伏藏,于春天而发病者是也。《内经·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39]。所以,冬不藏精,膏粱厚味,纵欲过度,肾阴已亏,营卫不固,伤于冬寒,邪气伏藏。春阳发动,太阳外感,周身经络阳盛阴虚,水不制火,火克金,使肺金营卫受制,故表为肺金而发温病,实为邪伏五脏所致也。

  王士雄曰:“《脉要精微论》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夫暖即温也,热之渐也。然夏末至则不热,故病发犹曰温。其首先犯肺者,乃外感温邪。若夏至后则渐热,故病发名曰暑。盖六月节曰小暑,六月中曰大暑,与冬至后之小寒、大寒相对待,是病暑即病热也”[40]。“《内经》言,热病皆伤寒之类也。非谓类乎伤寒,乃谓与伤寒同乎一类之病也。盖伤寒因伤时令之寒而得名也,温病、热病,亦随时而易其名而”[41]。此乃辨伤寒、温病、热病之纲要也。

  诀曰:“春温夏热秋清凉,冬气冷例令之常,伤之四时皆正病,非时有气疫为殃。应冷反温冬温病,应温反冷寒疫伤,瘟疫长幼相传染,须识岁气汉攻良”。注曰:“冬病伤寒,春病伤风,夏病署病,秋病疟疾,皆四时之常病也。若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疫为殃也。冬应冷反温而病伤寒者,名曰冬温。春应温反寒而病伤寒者,名曰寒疫。若一时之气不正,长幼皆病,互相传染,名曰瘟疫。凡治此病,须识岁气太过不及,六淫胜复,人之强弱,藏之寒热,量其轻重,或汗或攻”[42]。

    可见,温病已发,因气候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使长幼皆病,互相传染,即为瘟疫。所以,只有治愈温病,才能根治瘟疫。诀曰:“冬伤于寒春病温,夏日热病早亏阴,脉浮头疼发热渴,不恶寒兮是所因。无汗河间两解法,有汗清下早当寻,失治昏狂诸热至,无证随经以意神”[43]。此诀已把温病施治略而言之。“温病、热病不恶寒者,表热也;口渴引饮者,里热也。表热无寒,故不宜汗;里热无实,故不宜下。表里俱热,尤不宜火”;“其温病、热病无汗者,宜大青龙汤;时无汗,时有汗者,宜桂二越婢一汤;有汗者,宜桂枝和白虎汤。内热者,防风通圣散。表实者,倍麻黄;里实者,备大黄。量其病之轻重,药之对少而解之,三日之前,未有不愈者”[44]。

“瘟疫辨证歌诀”曰:“温疫众人病一般,四时不正外邪干,要分春夏秋冬治,莫把温寒一样看”[45]。因此,运上述方剂,延当地名医,随症加减,可无虞也。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温病没有治愈或虽治愈而复发,或夏至之后气不正,伏邪将发为热病,此乃春发温而夏发热也。因温病与热病之症候不同,用药亦不同。

  应注意的是,《内经·热论》曰:“帝曰:‘热病已愈,是有所遗者何也’?歧伯曰:‘诸病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博,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治遗奈何’?歧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也’。帝曰:‘病热当何禁之’?歧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遗者,死也。上论乃温热之病愈而复发、以至死亡的原因。所以,在患病其间与病后初愈,切忌膏梁厚味,房室之劳。应以稀粥为食,渐渐调养。

  由上可知,与温病论治相比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关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定义可谓疏之于本末,误之于表里。温病论治不但病因明确,而且不仅以“呼吸系统疾病”论治;“非典”所论,当属无本逐末。温病论治表明,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如果不在恶寒与不恶寒、有汗无汗、渴与不渴上辨证施治,岂有起死回生之效。

  温病论治表明,瘟疫并不可怕,有方可鉴,有药能医,瘟疫当治。可怕的是人们方寸已乱,唯科学主义是从,拒斥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和医疗方法,失去了防病于始、施治于中之治机,以至于被温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中华民族在“社会进步”、“科学倡明”的今天,战立起来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乎?悲乎哉?悲乎也!

  余以为,在西方医学模式对“非典”病原体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不能依赖西方的医学方法治疗当前这场瘟疫,应当相信中医中药,主动延以中医。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46]。本古训,余针对当前这场瘟疫,研制出预防方剂避瘟香与避瘟汤、治疗方剂辟瘟散。根据中医运气学说和岁气之要,推定时疫之质,据经方加减所研制的辟瘟散,辨证用之,有治疫之效,因与时令不合,方剂在此从略,凡恪守中国传统道德、承诺为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献力者,需要时,请向余免费索取。

  现把避瘟香与避瘟汤的方剂列之如下。

  避瘟香:

  功效:祛邪通窍、安中扶正。

  方剂:红枣 二斤;锦茵陈、大黄、苍术 各八两。

  用法:上四味切片、干燥、研碎,时而烧烟熏于室内。

  药理:红枣祛心腹邪气,安中养脾、通窍助经;苍术除湿发汗、逐风水邪结;

茵陈祛风湿寒热邪气;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

  避瘟汤:

  功效:解毒祛邪、辟浊和中。

  方剂:贯众 一个;苍术、石菖蒲 各三两;大黄 三钱;雄黄 五分。

  用法:上五味泡于水缸中,饮水食用,为四担水剂量。

  药理:贯众清热解毒,祛腹中邪热;苍术除湿发汗、逐风水邪结;石菖蒲和中辟浊、芳香开窍;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雄黄逐寒热风邪、肌腹诸毒。

  上两方用于时疫流行,可避瘟疫;单用即可,同用更佳。

  还应指出,在当前这场由温病形成的瘟疫中,有不少“偏方”在民间流传。谚云“偏方治大病”,如运用得法,偏方的确能治大病。但是,病有寒热虚实,药用温清补消,如果不懂病理药性,乱用偏方,非但不治病,而且殆误病机,甚至误药至死,可不慎乎!


回复:

我 要 发 言

版 面: 求医问药 *为必填项目 第一次发言自动注册
姓 名: *   密 码:*
Email:
主 题:

*

表 情:
内 容: (最多16KB)